戎国强:又闻扶不扶:道德焦虑的后面
昨天又有两则“扶不扶”的新闻,一桩发生在江苏泰兴街头,一位开奔驰的大叔路遇骑车女子倒在马路上,拿出相机先拍照取证,再将倒地女子扶到路边。把“扶不扶”与“人心倒了”联系起来,把一切“扶不扶”的行为都道德化了;道德化的结果是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或事实上存在的非道德因素。 昨天又有两则 扶不扶 的新闻,一桩发生在江苏泰兴街头,一位开奔驰的大叔路遇骑车女子倒在马路上,拿出相机先拍照取证,再将倒地女子扶到路边。另一桩发生在河南郑州,郑州二七法院日前受理了一桩 扶不扶 的案子,一方说对方撞了自己,一方说自己做好事被讹;由于没有直接证据难以判决,法院决定使用测谎手段。目前测谎相关程序正在进行中。这两则报道的开头,不约而同地引用了马年春晚《扶不扶》里的台词: 这人倒了咱不扶,这人心不就倒了吗?人心要是倒了,想扶都扶不起来了。 这两句台词,年三十看春晚时一听而过,现在变成白纸黑字,就读出点味儿来了。先说头一句。 人倒了不扶 ,是 人心倒了 的原因吗?这里的因果关系也许应该反过来: 人心倒了 ,所以有那么多的 人倒了不扶 ?是啊,按第一句台词的说法,马路上见到人跌倒,你不扶,就要对 人心倒了 负责,谁吃得消啊?不是也有去扶的人吗?为什么他们没把人心扶起来呢?可见,人心是否扶得起来,跟我们在街上是否扶起跌倒的人,没有太大关系。利益主导的潜规则已经深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, 谁天真谁倒霉 已经深植于人心。如果说 人心倒了 ,是倒在这里,决不是因为 不扶 。街上见到人倒地,我们该扶的还是要扶,但最好不要以为自己能扶起 人心 。把 扶不扶 与 人心倒了 联系起来,把一切 扶不扶 的行为都道德化了;道德化的结果是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或事实上存在的非道德因素。正月初五,山东烟台毓西路一老人俯卧在地,过往行人很多,却没人敢扶。此时一年轻人跑过来,立刻拨打了120,并慢慢将老人扶起。老人苏醒过来,第一句话就是: 小伙子你怎么撞我? 幸亏小伙儿是巡逻交警,随身携带着执法记录仪,才得以还清白。事后老人称并不是想讹人,只是事发突然,确实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晕倒了,只是随口问了一句。这个 随口问了一句 ,说明这是未加思索的、很自然的本能反应;那么,这是不是人到老年后自然产生的弱者心理,而这其中并没有多少道德的因素?从心理学或别的科学角度看问题,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,有助于达成人与人的理解、宽容。但是,泛道德化,或者说道德的泛化,最容易造成社会的道德焦虑,即害怕被舆论置于 道德洼地 ,避免这种下场的最好办法,是对他人实行道德污名化,动辄从道德方面指责他人,自己就能轻松占领道德高地。这在历次 运动 中都是司空见惯并屡试不爽的。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道德景观:一面是道德话语过剩,一面是道德稀缺。无论是表彰还是指责,道德话语都是针对别人的,用来掩盖自己的道德缺失。道德也是社会治理的利器;大力宣扬 最美 一类的道德楷模,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加分,一方面可以让大众在道德楷模面前感到羞愧,顺便也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找到了责任人。这就是*绩喜欢拉道德做帮手的原因。当道德成了针对他人的一种武器,一种工具,这样的道德不但无助于凝聚人心,反而造成了人心的离散,个人变得孤立无援,非道德、反道德行为的增加就是一种必然 如果说 人心倒了 ,是不是因为人心散了?